close
原文發表於 程式設計人手札

星期天帶著我兒子吃完午餐後,轉到台北市立圖書館三興分館看書,他看了一陣子書,感覺上他又坐不住了,後來我想既然來了,就到樓上的一般圖書區找看看一般飲食保健的書。

後來無意間就翻到了這本『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封面有提到過動症,帶著我兒子回到家中,花了幾個小時很快的看完整本書。看了一下博客來,作者同時還有出版另一本書『無效的醫療—— 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

看了一些裡面的一些文章,我們才會更瞭解現代醫藥產業蓬勃發展,雖然讓很多人治好疾病,遠離病痛,但是卻有更多的藥品被發明出來,治療的病症卻是不見得那麼重要的病症。

或許對企業化的製藥、醫療產業來說,如何說服更多人吃下這些藥品是讓獲利更上一層樓的關鍵,但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得到的資訊卻是經過行銷包裝後的片面資訊。

對於像我兒子這種好動的小孩來說,我也曾想過是否應該帶他去找醫生,開些類似鎮定劑中樞神經興奮劑的處方,看完這本書內談過美國境內過量使用藥劑給過動症的小孩,卻造成其他副作用,想想我還是辛苦一點,寧可多觀察自己的小孩吧。我太太也只希望透過物理的復健,讓我兒子慢慢的回覆正常。

我們把自己的健康交給醫療體系來判斷時,要特別留意!美國是醫療費用支出比例最高的國家,但人民的健康與壽命並不如日本和北歐。真相是許多的病症是「捏造」出來的,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飲食,仍然是健康的基石,其實您比想像中還要健康的多。

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回歸自然,其實需要更多的努力,我想身體真正的健康來自於自己的飲食和生活,均衡的飲食可以改變很多事,很多身上的疾病來自於庸人自擾,但是更多的疾病原因卻是來自飲食和生活型態。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博客來購買這兩本書,『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無效的醫療—— 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

[2008/06/27:關於我兒子的部份的補充]

我兒子在 2 歲半時被判定為亞斯柏格症(高功能自閉症) ,他自小就很活潑好動 ,專心同樣一件事的時間大概不會超過 5 分鍾 .當時我也曾問過馬偕醫院評估的醫生 ,我兒子是否為過動症 .當時醫生的說法是年紀太小 ,無法準確評估 ,迄今也過了 1年半了(目前為實歲4歲多) .

不過因為我太太很常帶我兒子去復健的緣故 ,復健師也常看我小孩 ,他說其實我兒子不算嚴重 ,只是好動了一點 ,他們診所有更多患者比我兒子嚴重的更多 .

對於藥物的認識 ,這個部份我想我懂得很少 ,但是如果狀態只是在一般人認知的範圍 ,或是少許超過 ,我想還是可以不透過藥物來處理 ,而由身旁的人多花時間去改變他.

印象中 書中提到的 Ritalin 副作用為長高遲緩 .我從網路上找到幾篇關於 Ritalin 的文章 ,如 認識利他能﹙Ritalin﹚的真面目特殊教育─學習障礙區[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第二篇的文章中有提到副作用及高劑量藥物的限制[文字如下] ,我對於藥物的看法是能不用則不用,畢竟成長的過程只有一次,無法重來,這是父母或環境該改變去負擔的,我兒子因為持續的職能及語言復健,目前是慢慢比較可以溝通。

[截自 特殊教育─學習障礙區 ]
對於用藥危險群(即六歲以下,且兼具自閉症、精神病、內向性適應問題或孩子家族有上述病例),並不建議服用藥物,除了擔心生長發育外,在學齡前的兒童也比較不需要安靜下來學習,而且這些個案對興奮劑的服用效果比較差,但副作用的反應卻比較強。
[截文末]


我也引用書中提到的一位名人─英國首相邱吉爾來勉勵家中有過動症的父母,他當年唸書時,也是過動兒,透過跟老師的協議,每次下課都去跑操場,讓他在上課時更坐得住,才有了未來的邱吉爾。我想這也是不靠藥物控制的一個明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gs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