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先看過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的『食物無罪(In Defense of Food)』再回頭看作者的前一本書『到底要吃什麼?(The Omnivore's Dilemma[也可以譯為雜食者的難題):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如果說食物無罪談的是我們該怎麼吃的書,那到底要吃什麼?是藉由不同的主題,來對我們吃的東西抽絲撥繭。
作者在第一篇工業化的玉米:第七章─一頓速食午餐中請生物學家以質譜儀(Mass Spectrometer)分析麥當勞的食品,其中的碳元素來自於玉米的比例:汽水(100%)、奶昔(78%)、沙拉醬(65%)、雞塊(56%)、起司漢堡(52%)、薯條(23%),倒是蠻令我震驚的。我以前一直以為可樂汽水是焦糖水,一般廚房就是以蔗糖(黑糖或砂糖)加熱而成,不過在美國大量栽種玉米,讓高果糖玉米糖漿的價格比起蔗糖還低上一些。在成本的考量上,一九八四年起可樂的工廠選擇了玉米糖漿而不選傳統的蔗糖。
如果再加上美國是以玉米來餵食雞、豬、牛、魚類,很多人自以為吃下很多不同的食物,追本溯源之後,吃下的不外乎玉米、小麥、黃豆、稻米,現代化的食品工業把少數的幾樣農產品,變化成超市內多樣化的零食甜點,翻看食品後面的成份欄,我們才會了解原來我們以前吃的零食是多麼的單調乏味。
作者在第一篇的不同章節中,介紹生長快速的玉米如何成為美國廣泛種植的作物,能夠種出餵飽一百多人的玉米的農夫卻無法賺到溫飽的金錢,還面臨著破產的危機,大部份的美國玉米農夫都依賴美國政府的補助過活,而低成本的玉米飼料推動的食品工業及畜牧業,卻讓食品業和畜牧業賺走大部份的錢(近年來飼料高漲,畜牧業也深受其苦),回到種植的農夫身上的錢少之又少。
生產過剩的食品,會以各種型式如威士忌、汽水、零食、甜點出現在生活的週遭,人們可以以低廉的價格取得食物,美國醫學會期刊預測 2000 年出生的美國孩童 ,每三位會有一個未來會罹患糖尿病,聯合國 2000 年的報告顯示,營養過剩的人數(10億)已超過營養不良的人數(8億)。
面對台灣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像美國,我也心生疑問,有朝一日,台灣是不是也會步上美國的後塵,作者也計算過,同樣價格能夠買到的加工品如洋芋片或汽水,其熱量遠超過同樣價格的蘿蔔或水果,消費者吃下一堆的熱量,卻忘了吸收其他的營養,讓整個國家成了脂肪共和國。
看過了第一篇談食物的單調化,第二篇田園的牧草,談的則是目前市場上最熱門的有機產業,有機產業在台灣是近十年內才逐漸生根的產業,代表的是人們對生長的土地的另一種思考邏輯,我們可以從已經發展這種產業幾十年的美國看到同樣屬於有機產業的兩種極端大型有機農場與小型精緻有機農場(作者以 波利費斯(Polyface)農場為例。
和前一篇的談到玉米農場(奈勒),作者也做了一個比較
奈勒農場(傳統) | 波利費斯農場(超越有機) |
工業化作業 | 放牧式作業 |
一年生作物 | 多年生作物 |
單一栽植 | 多元混生 |
化石能源 | 太陽能源 |
全球市場 | 地方性市場 |
單一養殖 | 多樣養殖 |
機械化 | 生態化 |
輸入肥料 | 地方性自產肥料 |
大量輸入 | 小量供應 |
波利費斯農場的主人是薩拉丁(Joel Salatin),他所定義出來的有機產業跟我以前所想的有點不同,他的作法也讓我想想什麼叫作『永續』、『有機』與『天然』。我曾經以為所謂的有機產業就是從土地到飼料每一樣東西都不是使用農藥或化肥、生長激素所產出,才能稱為有機。薩拉丁卻用了一些鄰居種出來的玉米之外,大部份就靠土地生長出來的牧草來發展整個農場,仔細的調整週期,讓動物和植物共生。
薩拉丁在第八章所說的一段話發人深省:『我們從不稱自己為有機─我們稱自己為「超越有機(Beyond organic」,為什麼要貶低自己,如果我說我是有機,有人可能會覺得我的飼料玉米來自於可能使用除草劑的鄰居。但他寧願把錢花在鄰近區域的生產力,也不願把錢拿去購買八百公里外,實際上包覆著化石燃料的「純淨產品」,除了思考雞肉中是否含有化學物質,還有其他太多的變數,什麼樣的棲息地,才能讓雞發揮生理特質,足以容納一萬隻雞卻臭味薰天的雞棚,或是每天在鮮綠草地上圍出的新雞圈?那一種雞肉才能稱為有機?』
作者在薩拉丁不願快遞肉品到他家時,大感驚訝,因為這不符合薩拉丁的『永續』概念,作者決定親身到波利費斯農場親身體驗,並在之前先拜訪其他的有機食品企業王國,才能了解薩拉丁所說的工業化有機是件自相矛盾的事。
延伸閱讀:返樸歸真─食物無罪讀後感、有機食品的差異-到底要吃什麼?(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