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瞎吃─為什麼我們吃下去的,比心理想的還要多(Mindless Eating-Why we eat more than we think)』是 2007 年出版的,作者是康迺爾大學行銷與營養科學的教授,書中談的是一般人在飲食上隱藏的心理學因素,很多人不自覺的吃進很多東西,設法用不同的方法來減肥,反而讓自己的心理壓力變的很大,復胖的機會也很高。很多人看到節食的成果,就會不自覺的放鬆下來。
本書的作者提出一種新看法,既然我們的會不自覺的瞎吃,那與其靠著意志志來減重,不如改變週遭的環境,讓一些我們不自覺多吃的環境因素從生活中移除,因為這些因子的消失,不用刻意去放棄甜食或美食,就讓減重水到渠成。
看看書中的一些例子好了,如第二章的超級杯辣雞翅飲食測驗,同樣都是無限量供應,不斷收走吃過的雞骨頭的桌旁的學生,就比雞骨頭一直放在桌上的學生多吃了 28% (平均 7 .vs. 5 )[53頁],就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吃飽的極限其實不同,有時我們很依賴自己看到自己吃了什麼。
第三章書中提到如果用大餐盤飲食,由於視覺上的刺激,一般人會比小餐盤多裝了一些,再加上一般人都有吃乾淨的習慣,就會讓自己吃下更多的東西。如果盛裝食物的容器越大,我們也會不自覺的拿取更多的東西,因此如果想減低自己減重的壓力,把所有的碗盤換小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四章另外提到生活週遭如果食物越容易取得,譬如抽屜或桌上就有巧克力,跟需要走十公尺才能拿到零嘴,食物越容易取得,我們就會吃下越多的東西,如果越容易看到這些食物,我們就會越想吃東西。同樣的量販店的多包裝販售的食品,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生活中我們不自覺會增加飲食的原因,藉由一些小改變,就能讓節食,不再是自己心頭的重擔,我很贊同作者所說的「最好的節食法就是你根本不覺得自己正在節食」。
如果你正在找尋適合你的節食減重減肥的書籍,不妨看一下這本書的內容,或許不用依賴一些奇奇怪怪的方法,只要小小改變,就會有很大的功效。
你可以從博客來購買『瞎吃─為什麼我們吃下去的,比心理想的還要多』
目前分類:飲食人生 (24)
- Feb 12 Fri 2010 11:50
瞎吃(Mindless Eating)─最自然的心理節食法
- Oct 30 Fri 2009 17:24
狂牛症的真相
最近為了美國牛肉是否要進一步放寬,如帶骨牛肉、絞肉、內臟等等,媒體上主要關注的焦點來自於美國曾發生過牛海綿狀腦病[狂牛症](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或是稱之新類型庫賈氏病(variant CJD,v-CJD)。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衛生署疾管局及農委會官方網站上的資料如:庫賈氏病(疾管局)、認識狂牛病與變性庫賈氏病(農委會)、北美狂鹿病風波(農委會)、庫賈氏病與狂牛症(台灣失智協會)。(其實狂牛症和狂鹿症的病因是相同的,所以進口美國的肉品仍有風險)
在台灣畜產種原知識庫的 美國的狂鹿病已被我國列為丙類傳染病 一文中,有提到動物中同樣會發生的海綿狀腦病,從牛、羊、鹿、有蹄類、貓科動物,加上人類、實驗室的老鼠的話,這種病傳播的動物範圍很廣。加上對人類而言潛伏期極長(15個月至30年),發病後約3-12個月內會死亡(請參考疾管局網頁),目前沒有治療的方式可延緩本病症,只能使用支持性療法。
- Sep 14 Mon 2009 05:53
飲食療法小百科『食物與療癒』
這本書『食物與療癒(Food And Healing)』的中文版大約在一年多前出版,在所有談飲食與健康的書中,算是比較全面性的討論各種療法的書籍。這本書的英文第一版是在 1980 年代初期出版,作者在序中提出七種挑選健康飲食的要素,跟我之前所選的一些飲食專書的原則是很相近的。
1.完全食物:儘可能吃下食物所有可食用的部份,儘量吃蔬菜、水果,不要單吃果汁或維他命。
2.新鮮、天然、純粹、有機栽種的食物:不要選擇罐頭、冷凍食品。也不要幅射照射或基改食品,不要選擇人工替代品(如乳瑪琳或人工代糖)。
3.當季食物:盡量選擇當令的食品,今天因為冷藏儲存、運送等技術發達,很多東西都能在四季吃到,但當季吃當令的食品,才能與自然環境達成和諧。
4.當地食物:當地的食材通常好吃、便宜且營養,不用捨近求遠,選擇國外的舶來蔬菜水果。
5.符合傳統:將傳統的飲食融入現代,不同的地區會發展出不同的傳統,稍加改變降低油、鹽、糖就很健康。
6.均衡:營養應該均衡攝取,所有的營養都應該攝取,缺一不可
7.美味:如果只是為了吃了健康,而犧牲了美味,一點意義都沒有。
- Aug 17 Mon 2009 08:30
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健康知識?
這本『健康新知都是對的嗎?』是松永和紀所寫,算是一本比較特別的書,他談的並不是一種特定的觀念,而是一般人看待媒體、報紙甚至網路的健康新知的態度。
第一章就以 TBS發生的白腎豆減肥事件破題,節目中提到白腎豆含有一種抑制澱粉分解的化學物質,當節目播出後,當晚就有八位因吃下白腎豆中毒上吐下瀉的病患入院,全部中毒人數超過六百五十人。原來坊間的白腎豆有兩種,節目介紹的較小,熱炒三分鐘即熟,但中毒者多半買到大的,豆類本身的毒素生食時會引發嘔吐、腹瀉等狀況。
有時讀者一從網路、電視或媒體看到某個新聞,也沒想過這些新聞報導的劑量,或是用法,還有是否有類似的物品,一看到減肥、治癌等等的天然食品或中藥,就迫不及待的嘗試,有時隔個兩三天就會有平衡新聞出現。
- Jul 20 Mon 2009 16:08
加工食品的背後問題探討,「魔鬼的高湯」讀後感
這本「魔鬼的高湯:撕開食品包裝袋的同時,我們究竟選擇了什麼?」(Aus Teufels Topf-Die neuen Risiken beim Essen)是台灣比較少見的德文翻議書,翻看裡面的文章讓我想起另一本書「美食與毒菌」,兩位作者談的事情有點類似,只是這本談到更多有關歐洲現今的問題而已。
我看到第三章「虛擬廚師」時,就曾經想過我們以前開店時閱讀過的 HACCP 規定 ,我太太還覺得每家餐廳都應該符合 HACCP 的原則。但是我自己是覺得很奇怪,台灣的小吃店、餐廳並不一定完全符合 HACCP 的要求,但是也沒常傳出食物中毒的案例,這其中一定有些地方有出入。
其實中央廚房的出現,加上調理食品的長期保存,後續發生或一些食物中毒事件,因此出現了 HACCP 的規定,大量不同的食材在處理時,如果發生污染,就會造成大規模的食物中毒事件,但在小型店家,由於生鮮食物的進出很快,影響的層面小,但不代表就可以輕忽這些原則。
- Jul 17 Fri 2009 08:57
美味的陷阱(食品政治學)
這本書是紐約大學食品營養系教授瑪莉安‧奈索(Marion Nestle)所寫的書美味的陷阱(Food Politics : How The Food Industry Influences Nutrition And Health),雖然不是新書,這本書有一些章節是其他談營養的書很少寫到的,談的是我們接受到的營養新聞或政策如何形成,台灣的衛生營養政策常以美國馬首是瞻,了解美國如何形成這些營養學的建議,就知道其實很多台灣的營養學建議也是受商業利益所左右。我先寫一下裡面的章節列表:
導論:『多吃一點』?食品業所透露的訊息
第一篇 削弱飲食建議
第一章 多吃、少吃的抗爭
第二章 政治與科學的戰爭
第三章 「解構」飲食建議
第二篇 操控體制
第四章 影響政府
第五章 籠絡營養專家
第六章 結交朋友、籠絡敵人
第七章 來硬的
第三篇 剝削兒童,腐化校園
第八章 從小做起:未成年的消費者
第九章 汽水的傾銷
第四篇 補充食品的法令鬆綁
第十章 科學與補充食品的對立
第十一章 健康聲明的合法化
第十二章 法令的鬆綁及其後果
第五篇 發明科技食品
第十三章 食品強化的由來與演變
第十四章 營養強化之外
第十五章 科技食品之最
尾聲 飲食選擇的政治學
- Jul 14 Tue 2009 11:33
有機食品的差異-到底要吃什麼?(下)

作者先到了幾個大型的有機農場,觀看其耕作或養殖的方式,基本上有些有機農場是美國有機農場的先趨,在成名之後,部份被大型食品公司買下,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他們的有機作物種植方式與一般化肥的農場一樣採取機械化,只是把化肥換成有機肥,定期用機器深耕土地。一樣還是採取單一作物的種植方式。
至於有機家禽家畜,有些也是由大型肉品公司分支的不同品牌而已,這一區可能是採用一般飼料餵養,一區則是以有機飼料餵養,並為這些家禽家畜在籠外開譬了一片放養的土地,只是這些家禽家畜未必喜歡走出戶外,感覺上為了配合美國的有機法令,這些公司就盡量達成法令上的要求,這也就是一般美國有機連鎖超市所能買到的有機肉品。
相對於想滿足連鎖超市的大型有機農場或養殖場,薩拉丁(Joel Salatin)的波利費斯農場卻採用另一種方式,以同一片土地種植不同的作物並放養家禽,薩拉丁農場先種植牧草,讓牛隻吃過經過精密計算的牧草地,等牛把牧草吃完之後,把牛群移到另一片長好的草地之中,在把雞隻放到牛群剛吃過草的草地中,以雞隻來吃整片土地的小蟲。
- Jun 30 Tue 2009 16:11
對食物從何而來的長途大探索─到底要吃什麼?(上)

我是先看過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的『食物無罪(In Defense of Food)』再回頭看作者的前一本書『到底要吃什麼?(The Omnivore's Dilemma[也可以譯為雜食者的難題):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如果說食物無罪談的是我們該怎麼吃的書,那到底要吃什麼?是藉由不同的主題,來對我們吃的東西抽絲撥繭。
作者在第一篇工業化的玉米:第七章─一頓速食午餐中請生物學家以質譜儀(Mass Spectrometer)分析麥當勞的食品,其中的碳元素來自於玉米的比例:汽水(100%)、奶昔(78%)、沙拉醬(65%)、雞塊(56%)、起司漢堡(52%)、薯條(23%),倒是蠻令我震驚的。我以前一直以為可樂汽水是焦糖水,一般廚房就是以蔗糖(黑糖或砂糖)加熱而成,不過在美國大量栽種玉米,讓高果糖玉米糖漿的價格比起蔗糖還低上一些。在成本的考量上,一九八四年起可樂的工廠選擇了玉米糖漿而不選傳統的蔗糖。
如果再加上美國是以玉米來餵食雞、豬、牛、魚類,很多人自以為吃下很多不同的食物,追本溯源之後,吃下的不外乎玉米、小麥、黃豆、稻米,現代化的食品工業把少數的幾樣農產品,變化成超市內多樣化的零食甜點,翻看食品後面的成份欄,我們才會了解原來我們以前吃的零食是多麼的單調乏味。
- Jun 22 Mon 2009 17:14
返樸歸真─食物無罪讀後感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繼《到底要吃什麼?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The Omnivore’s Dilemma](久周)》,又於 2008 寫出了《食物無罪:揭穿營養學神話,找回吃的樂趣!(皇冠)》[In Defense of Food:An Eater's Manifesto],他任職於柏克萊大學新聞系,並非醫療保健的專業領域,不過卻在寫作飲食相關的書籍中,掀起很多人的興趣。
麥可波倫在一開始說所謂的好的飲食習慣只要抓住三個大原則『吃食物、多吃素、吃少一點』,就八九不離十了。回頭想想我自己最近看的飲食建議,的確如此,基本上新世代的營養建議都不離這個大原則。
現代化加工產業中,所使用的產品,很依賴玉米、小麥與大豆,我日前站在全聯社的冰櫃前,的確發現裡面的冰品,很容易發現書中所說的玉米糖漿,當然也有蔗糖的蹤跡,如果看看架上的零食,一般人看不懂的成份更是不可計數,成份超過十種以上的更是多見。
- Jun 21 Sun 2009 09:17
二看酵素全書
- Jun 18 Thu 2009 17:15
環保飲食新觀點─用心飲食
原文同時發表於 創業甘苦談
《用心飲食》是研究黑猩猩的珍古德(Jane Goodal)博士首次針對綠色飲食議題所寫的書,我們以前都以為吃素的人大部份都是因為宗教和健康的因素,珍古德博士提出了另一種由全球環境和動物福利出發的新觀點。
我自己以前走進市面上的有機商店,我自己常常心生疑惑,這些成排的濃縮粉劑、有的超像藥罐子的有機食品,吃下去真的對人體會更好嗎?這些有機產品飄洋過海從歐洲、美洲來到台灣,有些就像我們日常生活會用到的如茶葉、蜜餞。
珍古德提出另一種用心飲食又不失綠色環保的方式,『少吃肉、吃在地、吃當季』,我們多享用當令當地的農民辛勤耕種出來的作物,可以降低這些農產品舟車勞頓時所消耗的石油資源與冷藏冷凍時所耗用的電力能源,真正的感懷大地,享用這些豐美滋味。
- Jun 17 Wed 2009 15:49
酵素界的聖經─酵素全書(Enzyme Nutrition)
『酵素全書』是艾德華‧賀威爾(Edward Howell)寫的關於酵素影響身體的書,作者是研究酵素的先驅醫師,本身也創立美國歷史優久的酵素補充產品公司(National Enzyme Company)。
作者認為酵素可分為以下三大類:使人體運作的「代謝酵素」、分解食物的「消化酵素」,以及來自生食的「食物酵素」。早期醫學認為人體可自行製造酵素,所以酵素的捕充並非一定需要。但作者卻認為如果可以多利用食物酵素,可以讓消化酵素的製造減少,這樣身體的負擔小,就會更健康。
酵素(又稱酶,是人體進行生化反應的催化劑),本身為蛋白質 ,加熱超過攝氏 60-70 度左右就會因蛋白質變性而破壞,降溫後亦不能恢復活性。消化酵素可以幫助分解不同的營養,但其種類不同。
- Nov 07 Fri 2008 18:25
新鮮蔬果汁的聖經─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 Nov 04 Tue 2008 12:53
素食先知『新世紀飲食』讀後感
- Nov 04 Tue 2008 10:56
地球上最健康的150種食材讀後感
今年以來,從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因為作者成功抗癌開始成為暢銷書之後,似乎市面上這種健康養生書也成為出版界的另一種時尚新流行。
這本書,是由營養學家強尼.包登博士撰寫,我覺得他的看法蠻正確的,『沒有一樣食物可以營養全包,不過真正的食物,就是加工最少的天然食品。沒有十全十美的飲食法,唯一可以被合理稱為普世真相的,就是多吃蔬菜水果。不過,也不要忽略了世界上還有很多好東西。』
本書研究了很多產品,不過對於素食者來說,這位營養學者倒是「認為大多數的「大豆製品」,如大豆洋芋片、豆奶、大豆冰淇琳、豆腐冰淇琳、大豆漢堡、大豆起士、大豆拿鐵等等,都是垃圾食品。」,其實我在素食展也看過豆腐冰淇淋,我也不贊成吃太多的加工食品,不過豆漿和大豆拿鐵這種,我是覺得這位作者言過其實,在台灣,豆漿是很常見的飲料,很少人因為吃豆漿過量而得到什麼疾病。
- Sep 28 Sun 2008 22:17
美食與毒菌:飲食工業給我們帶來的病變讀後感
- Sep 09 Tue 2008 10:51
『真食物的奧秘』讀後感:少吃工業化食物
本文刊載於 養生之道
這是推廣農夫市集的妮娜.普朗克寫作的『真食物的奧秘』。作者原本是個素食主義者,但是常期吃素食及加工品後,發覺身體還是出了很多毛病,後來放棄全素,開始找尋非工業化的食物,才讓自己的身體重回健康。
她認為營養的食物來自於真正的食物,來自於老祖宗的傳統方式,水果選擇當地當季,盡量選擇非精製話的脂肪與油脂,不要攝取充斥著人工色素、防腐劑、糖精的工業化食物。
於是他找尋什麼是真正天然的牛奶、奶油、乳酪、雞肉、魚肉甚至找尋什麼是真正的水果、蔬菜與脂肪。
他才發現原來我們的養殖方式早已不是我們小時記憶的粗放方式,大量生產的肉品、乳品都含有過量的抗生素、荷爾蒙,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找到願意以傳統方式來養殖的肉品、乳類或青菜水果。
- Sep 06 Sat 2008 23:31
謔而不虐的減肥書「瘦婊子」
- Aug 13 Wed 2008 18:36
「速食的恐怖真相」讀後心得
本文同時刊載於 養生之道
大概是從廿多前麥當勞來到台灣,一時之間,美式速食成了光鮮、乾淨、流行的青少年聚居地。對於台灣的飲食業來說,這種平價又快速的餐廳空降在各大都市中,緊接著也出現了很多同性質的競爭者,溫蒂、哈帝、肯德基、德州炸雞及漢堡王等等,等到過了廿年,以台灣來說現在麥當勞還是獨領風騷,肯德基緊追在後。至於類似的西式速食早餐店,則以螞蟻雄兵的方式出現在街頭巷尾。
麥當勞等等西方速食業者,以亮麗的包裝和廣告,讓消費大眾誤認為速食是健康流行的新選擇,這本書的作者以記者的身份,以不同的角度報導速食店不為人知的真實面,很多人選擇餐點以速食業解決,只是因為方便快速,只是兩片芝麻麵包之間是不是有什麼看不見的危險?食物決定一個人的健康、壽命和活力,每個人都應該知道速食對身體的影響。
- Aug 01 Fri 2008 18:16
食物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Food)
這是基於 BBC 電視台的六集科普節目「The Truth about Food」,而由製作人「姬爾.傅樂登斯密(Jill Fullerton-Smith)」將節目中研究而得的結果集結成書。
書中共分為六個章節:健康觀念停聽看、維持窈窕好身材、養育健康下一代、食色,性也、叫我第一名及永保青春美麗,每個章節再細分為五個小主題探討不同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