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書是紐約大學食品營養系教授瑪莉安‧奈索(Marion Nestle)所寫的書美味的陷阱(Food Politics : How The Food Industry Influences Nutrition And Health),雖然不是新書,這本書有一些章節是其他談營養的書很少寫到的,談的是我們接受到的營養新聞或政策如何形成,台灣的衛生營養政策常以美國馬首是瞻,了解美國如何形成這些營養學的建議,就知道其實很多台灣的營養學建議也是受商業利益所左右。我先寫一下裡面的章節列表:

導論:『多吃一點』?食品業所透露的訊息

第一篇 削弱飲食建議
 第一章 多吃、少吃的抗爭
 第二章 政治與科學的戰爭
 第三章 「解構」飲食建議

第二篇 操控體制
 第四章 影響政府
 第五章 籠絡營養專家
 第六章 結交朋友、籠絡敵人
 第七章 來硬的

第三篇 剝削兒童,腐化校園
 第八章 從小做起:未成年的消費者
 第九章 汽水的傾銷

第四篇 補充食品的法令鬆綁
 第十章 科學與補充食品的對立
 第十一章 健康聲明的合法化
 第十二章 法令的鬆綁及其後果

第五篇 發明科技食品
 第十三章 食品強化的由來與演變
 第十四章 營養強化之外
 第十五章 科技食品之最

尾聲 飲食選擇的政治學

這本書的第一篇寫的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飲食指南,其產生的背後,其實有很多團體的角力,也談到救命飲食曾提到的麥高文報告(書中稱為美國的飲食目標[Dietary Goals for the United States])這個事件,遭受到畜牧、蛋、糖、乳品業的強烈反彈,業者對於飲食金字塔的位置、大小比例都有意見,還希望改成碗型,作者也曾參與過95年飲食準則,深知業者會希望準則內不要提到少吃一點,或者用委婉的字眼去取代,如請特別小心限制餅乾、蛋糕、甜點等高熱量食品的份量等等,106頁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我覺得翻譯的不好 ,為求真實 ,還是採原翻譯)

1999年 9月委員會報告:含大量添加糖的飲料和食物別吃太多。
2000年 2月委員會報告:選擇限制糖攝取量的飲料和食物。
2000年 5月主管機關決議:選擇含糖量適中的飲料和食物。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飲食指南形成的過程,業者希望不要強烈的字眼去教育消費者,這樣他們才有機會去讓市場擴大。

Healthy Eating Pyramid

Healthy Eating Pyramid

第二篇的四個章節分別談的是美國可以進行的遊說法案,食品業當然也會說客來進行這樣的活動,可能會資助政府官員、政治獻金、捐款給政治性的委員會、送禮等等,作者在書中舉了香蕉和糖兩個例子來說明食品業影響美國政府的動作。第二種方法是籠絡營養專家,如捐助營養學家進行研究,美國有很多營養學會的部份贊助商是食品或營養集團,協助研討會,甚至捐助大學的建築物或學程。如果廣告、公關等等方法都無效時,業者還會做出訴訟的手段,如麥當勞與倫敦綠色和平組織的麥當勞誨謗案,牧場與歐普拉的食品歧視法案(與 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 作者一同被告),奇奎塔香蕉公司控告辛辛那提日報案等。

第三篇的章節從標題就可以知道食品業也會利用電視廣告、網路廣告、玩具等等來吸引兒童購買,並鎖定學校提供節目、學程,甚至接管學校的餐飲,在美國的公立高中或其他學校成立速食餐廳等等,汽水公司讓販賣機進駐校園等等,這個在很多書中都有提到。

第四篇是談補充食品,書中的定義是為了某種健康目的而在一般食物外另外服用的產品,形式多半是藥丸、藥粉或液狀,除了維生素、礦物質或其他必需營養外,還包含藥草類的產品,他談的是補充食品營養教育法案 (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DSHEA ,大概就是這類食品大量被鬆綁的年代,原本要標明治療效果的食品是不能任意販售,在這個法案通過後,上市前七十五天,製造商提交產品使用情形或產品效益報告,除特殊情形外(如極不安全等)都可以上市,並可以標出療效(構造/功能說明),只是需加註 DSHEA 的免責聲明,本陳述未經食品藥物管理局評估,本產品也不是用來診斷、治療或預防任何疾病即可。

在美國因為管理廣告的單位為 FTC,管理藥品的為 FDA,雙方的寬鬆不一,所以也造成很多的衝突,食品業為了想要提高業績會想儘量把療效標出,在美國雙方的論戰不斷,在 DSHEA 法案通過後,有更多的食品標示出藥效,在台灣也通過了健康食品認證,只要有一定的論文根據就可以打上標記。只是越來越多的說明,讓民眾更混淆,倒底什麼才對健康有幫助。

第五篇談的科技食品,則是在現今的加工品上外加特定的營養素,如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或是調整成份如低脂、低咖啡因、低糖、低鹽、低卡等等,其實最早的科技食品是食鹽,為了避免碘質缺乏,很多國家的食鹽都有加碘(包含台灣),慢慢的食品業也學到同樣的手法,在食品中添加維生素、礦物質來宣稱他比其他產品營養,作者也對這些宣稱的藥效打了個問號。

在 DSHEA 法案通過後,食品業也打開了另一扇窗,各大食品公司紛紛成立功能性食品部門,添加成份或藥草類成為雙方爭執發生的導火線,某些產品的藥效被要求修正,業者會盡力找尋有利的論文背書,讓更多的產品上市,最後談的則是另一個最人工的產品Olestra(替代油脂),基本上 Olestra 是蔗糖聚酯(Sucrose polyester),他本身是一種糖類化合物,有天然脂肪的味道及外觀,但是人類無法吸收,因此不會產生熱量,也可能降低脂肪相關疾病的發生。 FDA 經過 30 年才核准 Olestra 上市,因為他可能礦物油一樣會造成腹洩,並干擾某些營養素的吸收,如脂溶性維生素 A、D、E、K、脂溶性藥物等。這個產品在美國上市(用於洋芋片),初期銷售量很大,但逐步下滑,並沒有造成決定性的銷售成長,因此也沒有推廣到台灣來。

這本書談的雖是美國的狀況,但我想也是台灣現在食品藥物的借鏡,我們不能自外於飲食,每種食品總是希望能宣稱有療效,來讓消費者多吃一點,這些食品廠商最注重的不是大眾的健康,而是股東的權益,目的是在於把商品多銷售一點。我摘錄作者在尾聲中所寫的文字。

食品公司及其商業協會的代表們一再宣稱:
 均衡、多樣和適度,是健康飲食的關鍵(尤其是當他們的食物被包括在內)
 各種食物都可以是健康飲食的一部份(尤其是他們的食物)
 食物無所謂好壞(他們的例外,要是被認為好食物的話)
 飲食建議變化太快,根本不必聽從(除非建議的是他們的食物)
 飲食與健康的相關研究,不確定性太高,因此毫無意義(除非該研究認同其產品的健康效益)
 飲食建議的根據是全體人口,只有少部份人能夠從中獲益(如果該建議主張限制其產品的攝取量的話)
 飲食關乎個人的責任與選擇的自由(尤其是選擇其產品的自由)
 提倡更健康的飲食選擇是不理性的(如果建議少吃點他們的食物的話)
 政府不需要也不應該干預民眾的飲食選擇,而且這樣做有違民主精神(除非政府在保障和提倡他們的食品)

就可以知道,其實食品公司(在台灣這也包涵銷售營養食品、健康食品的公司)的真意在於讓群眾對營養健康有著模糊的概念,藉以銷售產品,跟菸草公司其實沒什麼兩樣,只是菸草只有一類,但是食品卻是形形色色。如何讓群眾認清事實去少吃一點,吃蔬菜水果,又對國家的其他產業(食品加工業、畜牧業、零售業)可能發生衰退性的危險,這些所謂的補充食品和科技食品其實推動的並不是多吃一點營養,而是在正常的飲食外多吃一點。

書本的內容很長,但談的內容卻很直接,很適合想了解自己在吃什麼,又在看什麼的人看,才會了解從報章媒體或朋友看到的健康知識其實很多是虛偽不實的。這本書也絕版了,所以想看內容,大概只能去圖書館借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gs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